中华牌雪茄烟标
未知 2017-12-17 17:11 阅读:次
2002年,我应邀为上海烟草(集团)公司编辑《上海烟标集》,遍寻上海烟草公司新中国建国之后的烟标,力求牌名齐全,同名不同图列入。初编曾到达上海市烟草学会,我请时任《上海烟业》杂志责任编辑袁军先生过目,他表示,总体编排不错,在雪茄烟中可能缺少一枚“中华”。
原来,这枚“中华”雪茄烟标是袁老师设计的,怪不得他记忆犹新。遗憾的是,这枚烟标经袁老师苦苦寻找,却始终未见。因此,《上海烟标集》留下了一个“中华”品牌曾出过雪茄烟的鲜为人知的空白。为此,我也根据袁老师画的示意图寻觅这枚心中向往的烟标,多年来,只是遍寻不着。
我和袁军先生结识了二十多年,在他热情的邀请和指导下,一直为学会刋物提供烟标文化的稿件。我们就烟标专题经常互相探讨,又曾一起为学会策划举办过烟标展览,也在 2001年“中华”卷烟诞生五十周年时策划过“中华”烟标版面,总之,由烟标牵动了我们间的友情。我最佩服的是,袁老师曾为上海烟草设计过三种品牌的烟标,并全部采用。其间的故事细节,袁老师当时只是淡然一笑,并末详告,始终成为我兴趣之中的一件未了之事。
日前,突然接到袁老师的电话 :“老戎,中华雪茄烟标寻到了,送给你研究收藏,抽空来家一次吧!”袁老师退休巳六年,竟然还没忘记这件事!马上见面,我终于喜获了四十一年前上海出品的由设计者赠送的 “中华”雪茄烟标!关于烟标的来源,袁老师告知,可能存放得太好了,一时半会怎么也寻不到,现在是捡来却不费功夫!当然,这次我可一定要了解袁老师设计烟标的经过了。
除了这枚“中华”雪茄烟标,袁老师在 1970年代初期还改版设计了“天坛”和“黄山”雪茄小包装烟标。这些均是上海卷烟厂的产品,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由于卷烟不能滿足社会需求,雪茄烟还是十分红火 ,“天坛”4支装和“黄山”5支装应运而生,推向市场,成为畅销品牌。“中华”雪茄 5支装在市场上出现是 1972年左右,由于产量极少,生产时期不长,因此可说其知名度并不高,连《上海烟草志》都没有将其生产情况列入。1985年后,雪茄烟、烟斗丝销售量急剧下降,当年6月起上海不再自行安排生产。后应外埠市场需要,不定期生产手工雪茄烟。1987年以后,根据部分外省市对雪茄烟的需求,上海烟草陆续定向生产了一批雪茄烟。1993年起,正式停止雪茄烟、烟斗丝生产。
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原因,1968年,袁老师高中毕业就被直接分配至上海卷烟厂,在综合车间做工人,业余时搞一些宣传工作。由于对美术的爱好,袁老师被领导派送到上海市美术学校脱产培训半年,提高了原来就有一定基础的艺术功底。这些特长,在当时文革时期的特殊年代,一定是可以在宣传领域派上用场的。想不到回厂不久,领导要求袁老师搞几款改新包装的雪茄烟标设计工作,因为当时的综合车间有一个雪茄烟工段。就这样,三个品牌的新烟标出自袁军之手。
上海卷烟厂在1970年代前后,隶属于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,本身在烟标设计上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,许多烟标均出自上级指定设计,工厂只是负责生产。也许是历史的偶然,让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承担了烟标的设计仼务。袁老师发挥了一己之长,为上海烟草的包装设计留下了历史的痕迹。可惜的是,由于工作需要的变化,袁老师并没有走向烟标设计的专职之路。
回顾烟标设计,袁老师谦虚地自称是业余美术爱好者,全凭自己的悟性,将工艺和包装装潢元素组合,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,并富于美感 , 达到产品的包装要求。事实上,看似简单的烟标方寸,却是融合了对产品的了解,加上精巧的艺术构思才能完成的。当时的设计确实是讲究功夫,包括画画的功底和汉字书写的功底,还有临摹仿制也应有一定的技法。在没有电脑的时代,烟标的设计,一般在创意构思后,经设计小样、黑白画稿、彩色画稿至印刷打样审定后,再经过诸如色彩、画面尺寸的技术工艺调整,最终成为一件可投产的产品。袁老师说,在创作设计烟标的整个过程中,烟标的画面和字体全是一笔一划手绘的功夫,假如写错一个字或一个拼音,只能重新画一遍了。好在袁老师写得一手好字,有徒手写各种工整规范的美术字的功底,所以在设计画稿、印刷制版、绘制黑白稿时并没有遇到十分的困难。他以扎实的美术训练素养和生产实践的机遇,承担了新改版烟标的设计,讲究的就是美观和创意,依靠的就是基础和尽心。
袁军向我介绍:“中华”雪茄是新产品试制,为机制雪茄的创新品种。根据车间主任潘佩秀传达厂部领导的要求,烟标设计原则上不能跳出“中华”卷烟的风格,保留红底色、天安门、华表和字体等元素。这样,只能在突出产品特点上下功夫,于是,一支烟的特写将雪茄的外观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 :烟支上镶有华表图案和“中华”字样的标签,加上有新颖的塑料过滤嘴,彰显了产品的豪华身份。此图一出,倒是很吸引眼球。为了和卷烟区别,牌名后的“雪茄”两字,为袁老师的行书手写体,既清晰又浑然一体。由于“中华”雪茄的产量很小,生产的时间又短,今天能记得它的人似乎不多了。
“天坛”和“黄山”雪茄是当时的主打产品,这两枚烟标巳被《上海烟标集》收入。袁军告知,这两枚烟标并不是他原创。这两个品牌原来并不是小盒包装,而是采用精装的木盒大包装,由手工卷制的中高档产品。为了扩大销路迎合市场需要,在保留原有商标图案的基础上,将产品系列化,于是由袁军再创作,专门设计了纸质小包装,特别是在“天坛”烟标上开启了一个长方形窗口,能够直观地见到烟支的式样,这在当时也算是新潮的设计了。“天坛”的主图是祈年殿,其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,以表现“天”的至高无上。依据这一构思,在祈年殿主图上以蓝天白云衬托,简洁中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。“黄山”的设计,以深绿色铺底,呈现了山景特别的色彩。主图为名扬天下的黄山迎客松 , 装饰在椭圆形艺术镜框内,似一幅秀美的摄影佳作。“天坛”和“黄山”这两个胜景巳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,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,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今天再看这两枚烟标,依然不失其当年的风采。
是啊,烟标能为烟草行业的历史留下不断发展的踪迹,能为社会的人文景观重现鲜艳夺目的艺术风采,我想也许这是许多烟标设计者没有意料到的。袁军设计的三枚雪茄烟标,是他作为烟草行业的一员,在年轻时期为上海烟草作出贡献的见证。在烟草大品牌的背后,不知还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者!